滞留海口的旅客要了四份粥 然后把热粥倒在志愿者身上

人民日报2月23日报道,一场67年未遇的大雾在琼州海峡徘徊多日。海口三大港口陷入间歇性停航,拉开了该市历史上最严重的离岛车辆滞留的序幕。从19日开始,每天都有一万多辆车在港口排队,绵延数公里的堵车画面相当神奇。但空回家的路也缺票源,北京到哈尔滨的机票最高价甚至接近2万元。海南,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宝岛,在现实中却成了“来了就难走的地方”。

海口堵车地图来自人民日报。

为了应对这一大考验,处于漩涡中心的海口启动了一级应急预案,动员全城力量。政府职能部门迅速进入角色,所有公务员为滞留车辆让路,第七天休息一天。甚至市民、热心企业、志愿者等。同步行动,全力以赴为返程旅客提供服务和保障。即使是在拥堵路段无法正常回家的市民,虽然有一些委屈和抱怨,但也给了他们同理心,温暖了滞留乘客的回家之路。一系列的应急措施、一系列的温暖动作、一大堆暖流,不仅抚慰了滞留旅客的感情,也激发了当地市民的善意,值得媒体评价“动员全民,温暖回家路”。

玫瑰与人同在,手有余香。“即使堵车也能吃到盒饭,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赞美当地政府的应急能力”“海南美,人也美”……这些来自滞留旅客的心声,也传递着对海口危机管理和应急响应的认可。给游客送水送饭,给游客让路,不是一个城市的义务。但它包含了政府应急机制中的人文关怀和民间公益中的互助,彰显了一座城市的底蕴和温暖。可以说道路不通,这座文明城市经受住了突发事件的文明考验。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画面。堵车沿线滞留车辆集体鸣笛、垃圾遍地的视频炸开了朋友圈;一名滞留旅客坚持要四份热粥,志愿者却宣称一人只能领取一份。被拒绝后,他愤怒地向志愿者扔粥。另一名被困乘客在加油站被劝阻不要吸烟,于是他追赶志愿者.不用说,有些乘客没能通过文明测试。“我们总是习惯伤害最亲近的人。因为我们的能力仅限于伤害身边的人。”这个流行语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虽然有些滞留旅客已经等了十个、二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自己的芥蒂发泄到最近的热心人身上,完全是不合理的。雾锁海峡是不可抗力。就像我们不能容忍游客在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时对机场大做文章一样,我们也不会把这种低质量的行为视为维权行为。

雾可以暂时阻挡回家的路,但终究阻挡不了心中人性的光芒。一些滞留旅客感受到志愿者的热心服务,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一度引发争议的滞留车辆集体鸣笛事件逐渐消失。跨海游客用手机记录志愿者温暖的服务瞬间……诸多正反馈证明,只要应急措施得力,危机管理跟上,志愿服务常态化,信息推送及时,就能防止堵道中的烦躁情绪蔓延,总会有更多的乘客接手,传递温暖。

有人说,海口堵车不仅是城市文明的“公开课”,更是应急处置的“启蒙课”。这次事件的海口经验值得很多旅游城市借鉴。然而,这不是对危机预防的反思,而是对科学发展的反思。海南的冬季游年年火爆,热门城市的人群也在高水平奔跑。即使没有大雾,交通堵塞也并不少见。政府部门能否更好地提前判断,气象部门能否给出更准确的预警?当一个城市的旅游业热到可以体验到人流的压迫时,是应该考虑流量限制的调控问题,还是应该将重心从旅游腹地的建设转移到交通脖子的建设?节日游客越来越频繁地聚集。现实中如何实施无后顾之忧的带薪休假.直击一个问号将为一次美妙的旅游体验铺平道路。

浓雾减少,航空公司运力增加,广东轮渡前来支援,现场疏堵有效,海口“拥堵”逐渐缓解。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遗憾还是不足,还是进步和努力,每一个参与者、旁观者,尤其是政府管理者都会留下这样的想法:人在路上,也在路上,所以如何让双向之旅顺利进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