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呼兰天主教�

呼兰天主教堂是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天主教会成立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志奎建造。这座建筑占地327.5平方米。教堂主体高26米,东西长19米,南北宽11米。大楼里所有的门窗都是用青砖砌成的圆形。整个建筑是青砖青瓦的土木结构。主要建筑模型是双塔和直立冲动。这是一座典型的模仿哥特式风格的欧洲教堂建筑。她的外貌和内厅都与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建筑相似。被称为东方巴黎圣母院。小红的同学去这个教堂做修女,反抗权力的压迫。小红小学毕业后,父亲不想让她去哈萨克斯坦读书,她被迫辍学在家。小红为了上学,威胁父亲不上学,去教堂做尼姑。

天主教堂主楼两侧有两个祈祷亭,即圣母亭和耶稣亭。祈祷亭内圣母雕像高1.85米,耶稣雕像高2.08米。亭子呈六边形,有六根木柱,高3.50米,亭外有一根铁护栏,高1.20米。

主楼西侧六米处,有一座天主教堂牧师楼,为同时期的附属文物。建筑面积267.3平方米,高度12米,为二层建筑。牧师楼与主楼位置相同,朝南。建筑模型是巴洛克建筑风格。呼兰天主教堂的建筑规模很大,是我省唯一一座。呼兰天主教堂的建筑对于了解和研究欧洲天主教堂和哥特式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2003年5月,呼兰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根据呼兰天主教会的历史沿革、相关佐证和宗教文献精神,将呼兰天主教会的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

呼兰天主教堂于1993年8月由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完全修复。在呼兰区文物管理处的监督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它将于2004年9月全面开放。

呼兰天主教堂1994年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青砖蓝瓦的土木结构,对称的五层钟楼,中间竖立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远远望去,熟悉又陌生的古朴看起来就像是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的复制品。这里是哈尔滨呼兰圣母院的圣心教堂,被称为东方巴黎圣母院。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提到,她最好的朋友来教堂当尼姑,是因为她不想做妾。书中提到的教堂就是呼兰的这座天主教堂。

根据《呼兰县志》的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法国神父进入呼兰,开始租用私房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国传教士戴志奎在城东大街修建天主教堂建筑。这座建筑是哥特式风格的,所有的门窗都是用青砖砌成的圆形,并用各种装饰品装饰。在主楼两塔中心的顶部,有镶嵌着红色铜十字架的柱子。当时,法国人戴志奎主持教堂的建设。难怪呼兰天主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如此相似。

步入教堂的内殿,宽敞明亮的拱顶大厅,两排高大的白色明亮柱子,以及通往塔内屋顶的木质楼梯。

呼兰天主教堂的造型非常奇特,在“教会之城”哈尔滨独树一帜。按照天主教会的惯例,普通神父所在的教堂只能是单钟楼,只有主教才有资格拥有双钟楼,而呼兰天主教会也是双钟楼,令人惊叹。他说这座有百年历史的教堂有许多历史遗迹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叛逆的学生扒掉了天主教堂两座塔的顶部和中间钟楼的顶部,砸碎了铜十字架,抢走了铜钟。后来,教堂被学校长期占用,用作存放垃圾的仓库。直到2002年,原呼兰县政府将教堂归还教会,哈尔滨广大信徒捐款125万元恢复天主教堂。

经过翻新,教堂和邻近的巴洛克式修道院建筑被改造成一个宽阔的广场。如今,天主教堂已经成为游客游览呼兰的必去之地,成为呼兰区的标志性建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参观这座教堂,不仅是国内游客,还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极其惊讶,呼兰这个小镇,竟然有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姊妹教堂”。这座静静伫立在呼兰河畔的优秀建筑艺术,历经百年沧桑,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又重新焕发光彩。

地址:呼兰区东至路74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