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呼兰清真寺

呼兰清真寺是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清真寺位于西环路212号。始建于1877年,后迁至1956年。主体建筑面积182平方米。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拜神殿和尧庙,占地面积161平方米。拜庙以清代硬山、明柱、卷棚盖、砖缝雕刻为特色。一栋楼有三个房间,纵深有三个房间。瑶庙位于白店寺以南2米处,建筑面积17平方米,高近10米。建筑形式和特点是方形飞檐和金字塔屋顶的古塔风格。塔身刻有“清真古体”四个大字。寺庙北侧是一排五座仿伊斯兰建筑。东侧有三个休息室,西侧有两个温馨大厅。寺庙的砖墙是方形的,大门朝南。整个建筑布局简洁大方,简约大方。最初的清真寺建在呼兰河附近,由于河水的侵蚀而倒塌。现在清真寺建筑中的大部分构件都来自于原始建筑。这座清真寺已经成为在呼兰县生活多年的伊斯兰教徒的活动中心。

地址:呼兰区西环路212号。

呼兰清真寺西临美丽的呼兰河。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回族乡老王领导。只有三间草房,是简单的礼拜场所。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呼兰府志》说:“最开始在陕西、甘肃发现,后来逐渐在东部呼兰发现”,大多定居在清真寺周围,人口逐年增加。原来的清真寺已经不能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有人提议重建一座更大的清真寺。根据呼兰穆斯林韩再远的回忆,光绪初年,第一次带头修缮寺庙的王祥老儿子,为了扩建清真寺,组织当地教众集资,然后向绥化、哈尔滨的穆斯林求助。在清真寺原址上修建清真寺的提议得到了当时清朝地方官员张的支持,并捐赠了土地。项目准备就绪,重建工作已经开始。但就在奠基之后,被当地驻军和八旗(满族)封锁。他们以会压低水龙头,破坏墓葬风水为借口,修建了瑶庙。这个项目被迫停止工作。经会众商议,决定请王祥与奉天(今沈阳)同龄,向高州镇连长左桂宝(姓严观,回族)求助。王到了奉天后,经一位清真寺的熟人介绍和左书记介绍,与左会面,详细叙述了修建寺庙的阻碍。左当即表示支持,亲自题写牌匾,派军车运呼兰。再次进京后,她向慈禧太后报告了此事,据说慈禧太后将大藏书楼里存放的一块康熙御笔九龙匾送给了呼兰(康熙御笔九龙匾为两块,其中一块康熙御笔九龙匾生前曾赠予北京牛街清真寺)。御匾是圣旨,寺庙建筑的阻碍被消除了。重建工程于光绪三年(1877年)完成。

扩建后的清真寺占地约5000平方米。当时是一面蓝色的砖墙,对面的大厅在东边。举行伊斯兰节日时,大门打开,通常南门打开。大门内外有两块木匾,“古清真道”和“认主独尊”。寺河院内铺设隧道,对面大殿西侧有一座磨砖缝砖图案的朝拜殿。它由正殿和尧殿组成,门前悬挂着九龙和左的匾额。大殿根基高,祭拜时拾阶而上。这个大厅可以容纳2000人做礼拜。正殿为“明三(室)暗三(室)”结构,高低错落,飞檐遍地,顶上覆蓝灰色脊瓦,格外壮观。瑶庙是一个三层的广场,白色的锡窑屋顶重达130公斤,四角有龙形雕塑。站在大厅后面。寺庙墙上的木雕大多是花和-;窗户和寺庙的门大多是雕刻的木花;砖雕、石雕都是浮雕花卉图案;为整个建筑增添色彩和光彩。大殿的南面和西面是一个砖房的小暖房,是冬季的祭拜场所。东侧一砖房为洗浴间,内设挂槽——,穆斯林用它做一个又大又干净的洗浴水箱,挂在横梁上,地下有接水槽;而且还有汤瓶——,是小清洗的水壶,身材高挑,嘴巴长;有厨房和帐房。大厅南北两侧的一个房间是院长室、海丽发(学生)宿舍和报告厅。东侧一个草房是女浴房、水房、女礼拜堂。大厅前种了玫瑰、牡丹、丁香、三棵大松树和一个葡萄架。在大殿的后面,有两个架子,——,存放死者,还有一个菜园,供住在寺庙里的人使用。西边是大门。整座寺庙对称、和谐、典雅,是一座主体、陪衬、自成体系的中国宫廷式古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