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明十三陵之首明长陵旅游指南 破解地宫之谜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的北部,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那就是十三陵。它风景秀丽,水土深厚,自然景观优美壮丽,因此被明朝开国元勋朱迪选为万年土地和王朝陵墓的奠基之地,并在此修建了自己的陵墓,长陵——座。此后,这里陆续修建了明代十二帝的陵墓,形成了与山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次分明的大型帝王陵寝建筑群。

明十三陵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座也是最主要的一座墓葬。明成祖和皇后徐葬于此陵,是永乐三年(公元1409年)修建的“寿宫”。墓地规模大,用料严格讲究,施工精细,工程众多,建设时间长,仅地宫就延续了四年。

长岭南起石牌坊,北依寿山主峰。被群山和绿树环绕。南方有龙虎山对峙,犹如门户。流动的景观从西向东,就像天然的胡灵河。南北高速公路像一条龙,连接长岭和紫禁城。它是明十三陵的祖陵,也是陵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第二进院落,寺庙的正门就是恩典之门。“摩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的美称。其中,“莫”字意为“祭祀受福”,“恩”字意为“谢极之”。长岭冷恩门为单檐山顶,有五间宽室(宽31.44米)和两间深室(深14.37米)。主山脊的顶部离地面有14.57米高。檐下斗拱为单仰、重抬、七阶式,平体斗拱后尾为斜杆状,与宋清时期的做法不同。室内明亮的房间和次要房间分别设有一个板门,有些房间用墙壁密封。其中,明代板门上有华带榜,《孟恩门》一书有三个金字。

台阶之间的皇家道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非常漂亮。以下是海水中的云腾涌动,宝山矗立在海水中,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在凌波奔跑。上面,有两条矫健的龙在云海中上下飞舞,追逐火珠,呈现出壮丽的景象。

门的两边还有一扇彝门,是一扇带墙的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和额头,门顶的瓦饰和椽飞都是用黄绿色的琉璃瓦片拼装而成的,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鲜明。

二院北中部的主要建筑是传说中的米恩堂,这里是皇帝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它建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建在一座用汉白玉雕刻的三层桥台上。大厅是长方形的,有红墙和砖地板。殿内九室宽(66.56米),五室深(29.12米),象征皇帝在九五规划中的地位。所有的木块都是金楠木做的,很古色古香。60根直径一米多、高十几米的金丝楠木柱支撑着2300平方米的双檐殿顶,宏伟壮观,举世无双。最厚的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1.124米,世界罕见。坐在殿内九龙宝座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生动,工艺精湛。这座雕像是一件极好的艺术杰作。寺顶是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宝塔顶。这个大厅是中国少有的大型大厅之一。大殿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形式都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筑特色,也是明代迄今唯一保存下来的陵寝大殿。它可以被称为prec

为了让游客进一步了解明陵的概况,长陵展出了明代宫廷服饰的皇家织锦和地下宫殿出土的文物珍品,包括皇帝穿的龙袍和皇后穿的百子服。金冠、凤冠、黑纱翅冠、猫眼宝石及大量金、银、玉、名贵花卉、珠宝等。

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举行祭祀等仪式时佩戴的礼冠。皮戈,也是古代的官帽,通常与正装搭配使用(姬丽芝戴皇冠)。黑布叫爵。

明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大,工艺材料最精湛,原始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的沧桑,它依然完整而壮丽。泉以其宏伟的古建筑、辉煌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中外游客和各界专家学者。

[提示]

公交路线:

德胜门乘345路快车或919路到东莞昌平,再换乘314路或23路;

乘坐23路到北京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

德胜门直接乘坐925路。

自动驾驶路线:

沿八达岭高速公路驶离北京方向行驶,在“昌平西关环岛”出口下高速;绕西关环岛半圈后,可驶入十三陵景区,到达长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