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河北石家庄游记:走近红色西柏坡

55年前,一群身着军装的人来到河北平山西柏坡村。领头的,身材魁梧,是一个湖南农民的儿子。他无法习惯世界的黑暗和邪恶,想要寻求民族的光明,于是他带领一群农家子弟,手持镰刀和铁锤,斩断邪恶的根源,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他们突破了多次围剿,艰难地走过了长征。当他们赢得了抗日战争,他们也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老对手比他大,头发也不多,这个时候会和他来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因此,不会用枪的人必须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从1948年到1949年,这个永不服输,甚至有些固执的人,带着他的战友,指挥工农红军和蒋国军在这里打了23仗,包括辽沈、淮海、三大战役。最后,他们用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力量。

他们是、任、等。还有无数会骂人的人和不会骂人的人。

当时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是一个独立的院落,是从村民那里借来的房子,叫“工人劳动大学”。领导就像村民一样分散在这些院子里。如今,沿着干净干燥的土路,我们在这里寻找小农舍。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我们能感受到领导们的音容笑貌,感受到很多善意。仿佛可以看到那些身穿灰布的农民战士,穿梭在庭院之间,传递消息,汇报情况;在作战室的滴答声中,可以看到地图前威严的面孔,观察战争的紧张气氛;似乎毛泽东整夜明亮的窗户,如新中国的黎明,给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我感受到了一群无产者在迎接新社会的诞生之前,与鲜血抗争的难以忍受的兴奋和喜悦。

西柏坡中央作战室,在这个44平米的农场北屋,墙上的旧地图还挂着,红铅笔留下的箭头还在,桌上的毛笔、电话、电台好像都是刚刚用过的。毛泽东等人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他们从来不去前线战场指挥,而是用密电在这里执行三大战役。评论员说,毛泽东自己起草了190多份电报。毛泽东只是发了一封电报,没有开一枪,也没有开一枪,就打败了蒋介石。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不久前去过的浙江溪口的雪窦山。在庙高台底的作战室里,我看到了蒋介石下台时住在哪里,以及他是如何指挥淮海战役的。那里,也有当年的地图和电台,似乎也有战争的紧张气氛,但却成了“别无选择,只能度过”的诠释。据说黄埔军校校长在背后指挥淮海战役后,见大势不好,就去了台湾省岛,再也没有回来。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人物。然而,高举孙中山旗帜、拥有先进装备、受过良好训练的三军总司令,却被一个让他无足轻重的农民小弟打败,其内在意蕴确实值得深思。

红色的西柏坡,也是我们计划建设新中国的地方。冲出韶山的领袖并不满足于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仗,而是构想并实践着要建立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为探索实现这一伟大构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食堂临时改了。代表全党的二十三位英雄轮流上台,阐述了建设新中国的主张,勾画了新中国的美好蓝图,把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写进了历史。

今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他没有谈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把中国革命成功后的社会形态定位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确实需要大政治家的气魄和气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这一步,无论是在构思上还是在实践上,毛泽东都走得相当辉煌,现在回头看,仍然是毛泽东思想中非常辉煌的一笔。在整个中国发展的问题上,虽然很多人有自己精明的见解,但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对全局的把握。

遗憾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时间太短。在经济还不发达、社会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以理想化的主观意志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许多超越现实的弊端。后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得不重新确立,引发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讨论。

西柏坡是红色圣地。毛泽东,他领导的党,他领导的军队,在最辉煌的时候,在最清醒的时候,都在这里。当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毛泽东谆谆告诫全党:“请同志们一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傲慢轻率的作风,一定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远见和胸怀。他把进京视为一场考试,看自己能否经得起执政的考验,保持革命的本色。

在西柏坡回顾历史,不是弄清具体情况,而是学习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两个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发展,武装暴动、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等经典革命形式失去了历史环境,但探索实践的精神始终值得发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