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N次不明白 告诉你海南岛开海鲜大餐的正确方法

与内陆城市提及“圣盟海鲜”代表高端奢华不同,“圣盟海鲜”只是食客对海南店主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即使海鲜有点变味,也会立刻被挑剔的食客品尝到。吃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几乎是每个海南游客的必备品,但今年夏天你需要听听有经验的食客的推荐。

吃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是海南旅游的必备品。

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和国庆假期,你可以根据这份海鲜打卡单享受最正宗的海南海鲜餐。

“边炉”随意。

在海南吃海鲜,要想吃得地道、过瘾,就要向海南当地人学习。海南人有着悠久的“磨边灶”历史,名称多样。据说他们吃饭是因为围着炉子,边吃边看炉子,所以被称为“磨边炉”。在烹饪技巧上,“磨边机”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要一壶清水,然后加入少许香菇、枸杞、洋葱、生姜、蒲公英。然后,可以随意加入自己喜欢的海鲜,让一壶清水慢慢煮出美味的海鲜大餐。

三亚的机车海鲜市场和海口的海鲜广场是岛上最大的两个体验磨边炉的地方,而海口的板桥路市场和三亚的春园市场是游客较早体验磨边炉的地方。这些地方把海鲜市场和海鲜加工结合在一起。游客可以在海鲜市场购买各种大小的热闹甚至不知名的海鲜,然后送到加工区为店铺提供简单的加工,享受一顿地道的海鲜大餐。

市场自己买海鲜大餐“磨边炉”。

对于不熟悉海鲜的食客来说,购买海鲜时最好听听店家的建议。比如芒果蜗牛、羊腿蜗牛、虾蟹,味道汤,是磨边机的基本食材。而且要按顺序放入锅中,比如先放螺蛳入味,再放虾蟹,鱼永远放在最后,这样才能保证一锅最美味的海鲜汤。每到旅游旺季,在这些市场很难找到一张桌子。除了海鲜大餐,还有卖海南四大美食和清凉等各种小吃的店。这些市场成为游客来海南的又一个打卡地。

齐家渔排海鲜餐

如果你不觉得磨边机太特别,就去渔排。海南岛最著名的“渔排”,当然是陵水新村港党家的海洋渔排,也是国内最大的石斑鱼养殖基地。

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海南一家住在海边。在渔船上,一个厨房的炉子和一壶开水将刚刚打捞上来还活蹦乱跳的鱼虾洗抛。只需要加入盐、姜等简单的调味料,就有一壶来自海洋的美味礼物从锅里出来,对于生活在海上的家人来说,这其实就是一日三餐的普通。所以有学者说家里人都能闻到,因为这种独特的海鲜味道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陵水新村港齐家海商渔排。

由于临近南湾猴岛景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丹家”开始尝试在渔排上开餐厅,通过往来于渔排和港口之间的船只,将一批批的食客从新村港带到海上渔排。食客们不仅可以在屋船上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还可以在渔排前直接从海里“点”自己喜欢的海鲜。在这样的地方吃海鲜自然是最美味的。海鲜粥最受渔排上食客的好评。各种鱼粥、蟹粥、蜗牛粥等。在这里,因为食材新鲜,熬制的粥也鲜、浓、香。尤其是虎鱼粥,因为鱼皮里有很多胶质,煮出来的鱼粥又嫩又好吃。

渔港清新可口。

虽然海口和三亚都有各种海鲜档和餐厅,各种海鲜早就有了,但很多挑剔的食客还是会看生产各种海鲜的渔港和海湾。比如吃牡蛎,去曲口;吃海胆,去龙屋;吃鲭鱼,去潭门;吃大虾,抵达香港北部.

海南岛四面环海。岛上著名的渔港,如潭门港、金排港、白马井港、东方港等,都是海鲜集中上岸的地方。海鲜自然是最美味最丰满的。如果渔民及时回港,整个渔港将更加繁忙,一大筐最新、最漂亮的海鲜将从渔船上抱上岸。即使是对海鲜不感兴趣的人,也会考虑尽快买一大筐第一产品。

潭门渔港

最有名最热闹的渔港是潭门渔港,这是南海海鲜最集中的登陆地,渔港旁边是一整条街的海鲜店。万宁乐和镇是食客经常光顾的渔港小镇。这里盛产万宁的三大名产,即乐和蟹、南美白对虾和后安青鱼。其中,乐和蟹膏金黄发亮,宛如咸鸭蛋黄,香味扑鼻,被誉为海南四大名菜。另一方面,南美白对虾生长在香港北部小海的淡水和海水交汇处,因此脆嫩,味道鲜而不腥。即使是怕腥不吃海鲜的游客,也会改变自己的刻板印象。除了港北,东澳、坡头、武昌也有码头。每天黎明前,繁忙的鱼市早早开始。除了三大名品,这里还有铁鱼、贵花鱼、金枪鱼、石斑鱼等。在食客中也很受欢迎。

位于岛西的儋州白马井,不仅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也是海南重要的渔港。这里最著名的是儋州红鱼和广村虫,而与美味海鲜同样壮观的是勤劳的白马井女人。每天早上,成千上万的“渔女”聚集在这里工作,场面壮观,因此也被称为“妇女码头”。从白马井向西,是海南的另一个中心渔港东方八朔港,数千艘渔船可以在此停泊避风。大多数渔船在公海捕鱼,从几天到半个月不等。因此,这里的海鲜种类很多,而且非常新鲜。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像潭门和乐和这样聚集在这里的游客和本地食客并不多。所以,你可以慢慢选择,在这里享用美食。

靠海吃饭,从岛的东到西,海南每个海湾渔港其实都有自己的海鲜。如果是精挑细选,没有人会信服。事实上,与城市里的海鲜店相比,去任何一个海湾渔港对于尝鲜者来说,都是一种美的味蕾释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