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步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是陕西师范大学直属的学术文化单位,是xi工业(民营)博物馆的一种。博物馆于2006年7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4645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平方米。它由四个分支组成,即历史文化中心、陶瓷艺术博物馆、书画艺术博物馆和妇女文化中心。馆藏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69件,常年免费展出。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西北少数民族和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许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中,妇女文化中心收藏了中国56个民族的婚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聚焦中国各民族的婚俗和各民族独特的婚纱文化,反映了各民族同胞对生活、文化和性别的不同态度。每件婚纱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妇女文化馆还收藏了维吾尔族、达斡尔族、满族、鄂温克族的摇篮,苗族儿童的刺绣背袋等。表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生育文化;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份记载元蒙时期吐鲁番女奴贸易的回鹘契约副本,以及反映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古代民族融合的唐三彩、陶胡仆从、辽代青釉扁壶等文物。这些藏品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辅助和延伸,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积极开展各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接待参观人员近10万人次,每年免费开放300多天。接待的来宾有国务院、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妇联、新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西藏自治区党委、陕西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宗教事务局、省政协的领导。还担任陕西省创建民族团结学习基地,接待各市、各高校民族宗教局、各高校统战部负责人,培训陕西省民委干部学员;还有来自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省师范大学等港澳台兄弟高校的师生,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哈萨克斯坦、新加坡、泰国、捷克、南非等国家的嘉宾。博物馆在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基本知识,开展爱国主义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馆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结合国际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博物馆举办各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从2012年5月开始,举办了“小博物学家”活动,邀请Xi安中小学生参观,弘扬各民族优良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11年5月,举办主题公益活动——“了解婚纱背后的故事”,向Xi各大媒体和各高校学生代表详细介绍和讲解婚纱背后的故事、各民族民俗文化及潜在的学术研究价值。2010年5月,全校举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问答比赛。此外,他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学术文化单位,该馆加强了对馆藏的调查研究,挖掘其学术价值。妇女文化中心主任屈亚军带领历时十余年的研究团队,走访了包括中国台湾省在内的56个少数民族和民族支系的聚落,对中国各民族的婚纱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过调查、问卷、考察、收集整理,记录了各民族原始的婚俗和手工艺传统,解读了各民族婚礼服在生活、文化、性别等方面的差异。问卷从个人与家庭、婚姻观念、性别观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各民族婚纱背后的故事以访谈、问卷、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出版专著《阅读织物上的历史――中华嫁衣文化调查》(获第十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纪念集《成长家园:妇女文化博物馆十年行记》。

博物馆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参观“博物馆讲堂”“走进博物馆系列讲座”,向师生讲授博物馆,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陕西省文化厅原厅长余华清、台湾省民间博物馆协会主席贾玉祖、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应邀授课《新时期的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让师生从专业角度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博物馆在重视博物馆教育作用的同时,也为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培训机会。每年选拔培养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和50名左右的学生志愿者讲师,利用业余时间挖掘整理历史文物艺术品,了解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和文物,传播给前来参加接待活动的师生朋友。同时,学生可以在讲解服务中感受和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各民族的团结进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