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时间在这里飞逝——十三陵的一个下午

周六在小汤山九华山庄吃过午饭,建议下午去十三陵。一个突如其来的建议,即使相机没有做好任何准备,我脑海中的最后一个建议还是十一年前陪伴父母。咬紧牙关,踩着9厘米的高跟鞋跟着你,开始这一段忧国忧民的历史之旅。

中餐结束已经快两点了。从六环经过八达岭高速,经过昌平的大环岛,基本进入了灵渠。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十三陵分布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的一个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整个陵墓区有一座陵墓墙,正门在南端,邙山和虎峪的两侧高耸入云,就像守卫大门的易龙一样。十三陵最著名的是雄伟的长陵地面建筑和发掘的定陵地下宫殿。如今,长陵、定陵、昭陵、神道正式向陵寝区游客开放。

定陵宫早闭,先走。与十一年前相比,现在修复得更好了。暑假期间,来自五羊中心的游客被中外游客平分,日本和韩国游客也不少。甚至景区的解说牌都是日语、韩语、英语。我心想,等宁宁大一点,我就带她去十三陵上一堂明史生动课。77年的山河岁月,一个王朝和帝国的兴衰,13位皇帝下葬,23位皇后在无声的光影中窒息。

访问期间,随行领导谈到了文革期间的北京之行。他跑到十三陵的那天,在定陵遇到了烧万历皇帝尸骨的红卫兵,地宫里到处贴着“打倒中国最大的地主”。啊,浩劫,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真的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疯狂。前三尺有神明。据说后来所有破坏陵墓的人都是自然死亡,就连在地宫捡楠木,在家里做家具的村民都是不吉利的。

定陵是朱的陵墓。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他是明朝最长寿的皇帝。陵墓修了6年,花费了8亿多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家两年土地税的收入。定陵没有长陵大,但建筑相当精致。目前大部分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只有明楼还完好无损。因为明式建筑都是石头做的,没有使用木材,不仅坚固,而且防火,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宏伟的定陵地宫距地面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五个宽敞的大厅都是石头结构,拱形屋顶,没有梁柱。安放明神宗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木的后堂高9.5米,长30.1米,宽9.1米,是最大的大殿。

定陵地宫是1956年至1958年经周总理特别批准科学发掘的。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合法发掘的墓葬。出土随葬品3000余件,包括金冠、金壶、金爵、凤冠等极其珍贵的文物。尤其是用非常细的金线制成的金冠,其顶板上有一对金龙。凤冠镶嵌了100多颗宝石和5000多颗珍珠。当地宫出来,进入附近的定陵博物馆,你可以亲眼看到这些珍宝。我还特意向工作人员确认,博物馆基本上都是正品。难怪!诺大博物馆没有一扇窗,坚不可摧!

定陵出来,开了不到十分钟就到了长陵。

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迪的陵墓。主楼是冷恩殿,与故宫太和殿一样大,总面积1956平方米。然而,它比太和殿更突出的是,殿内所有的柱、梁、檩条、椽子和屋檐都使用楠木,还有32个巨大的柱子

因为时间问题,我们没有按照正常的开放条件去昭陵。十三陵中的第九座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和他的三位皇后的陵墓。但是根据大致的分布位置,根据地图,去司陵。

司陵的主人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风雨交加的明朝,在崇祯的手里,灯灭了。找司玲也很难。沿着西南方向,我一路问了不下十个村民,才转过身来。n多次转身摸索陵墓监工。终于,在狭窄的石板路尽头,我终于看到了黄色的琉璃瓦。

思玲没开,铁门关了,我们一行人出示证件,塞了烟钱,监护人终于侥幸逃脱。

四陵杂草丛生,整个区域还不及长陵的一座冷恩寺,是崇祯贵妃墓改造而成的临时皇陵,简陋得让人心酸。据说清军入关后,经多尔衮特别批准,一批老臣都来此迎娶崇祯皇帝。

被征服的君主朱由检,在他35岁的那一天,在景山公园东麓的一棵古树上自缢身亡。他死的时候,用头发蒙住脸,自称去地下看没有脸的祖先。

事实上,崇祯的勤奋在朱迪之后的帝王中是罕见的。他忧国忧民,苦苦支撑危机,亲力亲为,任劳任怨,零食加快乐,却有一个多灾多难的童年。然而,皇朝的覆灭,在他的性格中埋下了软弱、轻信、多疑、善变、专断、暴戾、残忍、残忍的种子。从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强势斩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曾经智勇双全,但里面有李自成,外面有清兵虎视眈眈,被一群贪婪的大臣和宦官包围,直到招自毁将军袁宗焕。在明朝,这座建筑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人怎么能扭转历史的潮流!

志存高远的崇祯,不知道他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生不逢时在地下。看看四岭的树木,因为地处洼地,多次雷击后,外表苍劲倔强,倔强忠诚,却逃不出苍穹的宿命。

我党在司陵沉寂已久,经历了亡王惨死。

多亏了守墓人,我出去了,时间不早了,所以我不得不放弃参观王承恩墓的想法。王承恩是一个宦官,他让那些充满忠诚和正直的士大夫感到尴尬。崇祯是站在他的背上,踩在黄路上那不是侮辱李的贼。崇祯死后,王承恩在一棵侧树上自缢而死。

从四岭回来的路上,我们兴致不减地走着神道。从北门进去,从南门出来,正好和平时的纪念路线相反。

神道是十三陵的主导部分,由石牌坊、大红门、龚升圣德阁、石像生活、龙凤门等一系列墓葬仪器设施组成。

石牌坊,位于神道南起点,用白石雕刻而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牌坊。牌坊形似木质结构,线条柔和流畅。北面有大红门和龚升圣德碑亭,四面各有券门。里面有一块沈工圣德碑,是白石做的,高7.91米。碑上刻有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朱迪所题的碑文。亭的北侧是800米长的石柱和石人石兽。石兽依次是狮子、袈裟、骆驼、大象、独角兽和马,每种都有两间卧室和两个看台,后面是12个石人,包括将军、公务员和荣誉。石雕造型生动,雕刻细致,文物和艺术价值极高,堪称中国石雕艺术博物馆。

站在龙凤门,向南望去,神道雄壮,两侧石像在整齐划一的垂柳中相视。已经过了游览时间,游客很少。上帝的大理石路一直延伸到远方,庄严而宁静。我太累了,不能照顾太多的礼仪规则。我光着脚,与

定陵65,长陵45,神道30,四陵不对外开放,不收门票。建议想去四陵游玩的朋友带些水果给护陵的人,便于融合。

历史背景:

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明代皇陵十三陵是:成祖(长陵)、仁宗(仙陵)、玄宗(景陵)、英宗(玉陵)、仙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宗申(定陵)。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区昌平县燕山脚下。据首都约50公里,总面积超过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明朝最后一位崇祯皇帝下葬于司陵,这里建有十三座宏伟的皇陵、七座嫔妃墓和一座太监墓,至今已有230多年。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两个王子,三十多个妃子和一个太监被埋葬。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帝王墓葬群。明朝十七位皇帝,但是因为英宗曾经两次登上皇位,一次是正统爵位,一次是天顺爵位,所以实际上只有十六位皇帝。但是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有必要追溯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中山的太阳下,被称为‘明皇陵’。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建文帝)没有陵墓,因为他的叔叔朱迪以“解难”的名义出兵南京。第七位皇帝朱祁钰(代宗)被瓦剌俘虏,因为他的兄弟英宗皇帝在他的宫殿里没有主人,所以他在太后和大臣们的意志下成为了一个仁慈的人。英宗被放回后,在党羽的谋划下,出现了“夺门之变”,英宗得以恢复,之后登基为帝。朱祁钰被杀,英宗否认自己是皇帝,并毁坏了他在天寿山地区修建的陵墓。他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